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更改使用合同编号中供货国别代号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2:59:43  浏览:868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更改使用合同编号中供货国别代号的通知

对外经济贸易部


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更改使用合同编号中供货国别代号的通知
对外经济贸易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我国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在对外成交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原经贸部(80)贸运字第307/585号文附表关于进口唛头规定的《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一项已不适应对外签订合同的需要。为了使合同编号中的供货国别代号进一
步全面化、规范化、标准化,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于1989年已使用原经贸部规定的或自行编制的供货国别代号签订的合同,可继续执行;
二、接到此文后,新签订的合同可使用新规定的供货国别代号;
三、从1990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国际标准化的《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详见附件)。同时(80)贸运字第307/585号文中规定的供货国别代号作废。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厅、委接到此文后,将此文转发至本省各外贸公司、工贸公司及合资、合营企业。请海关总署转发至各地海关分关。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阿富汗AFGHANISTAN AF AA
阿尔巴尼亚ALBANIA AL SA
阿尔及利亚ALGERIA DZ PA
美属萨摩亚AMERICANSAMOA AS
安道尔ANDORRA AD
安哥拉ANGOLA AO
南极洲ANTARCTICA AQ
安提瓜ANTIGUA AG
阿根廷ARGENTINA AR CW
澳大利亚AUSTRALIA AU UD
奥地利AUSTRIA AT CO
巴哈马BAHAMAS BS
巴林BAHRAIN BH AP
孟加拉BANGLADESH BD PE
巴巴多斯BARBADOS BB
比利时BELGIUM BE CB
伯利兹BELIZE BZ
贝宁BENIN BJ PV
百慕大BERMUDA BM
不丹BHUTAN BT
玻利维亚BOLIVIA BO MN
博茨瓦纳BOTSWANA BW EW
布维岛BOUVET ISLAND BV
巴西BRAZIL BR MB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英属印度洋领土BRITISH INDIAN OCEAN IO
TERRITORY
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 VG
文莱BRUNEI BN AV
保加利亚BULGARIA BG SM
缅甸BURMA BU CR
布隆迪BURUNDI BI PU
白俄罗斯BYELORUSSIAN BY
喀麦隆联合共和国CAMEROON,UNITED REPUBLIC
OF CM HC
加拿大CANADA CA MC
坎顿和恩德贝里岛CANTON AND ENDERBURY CT
ISLANDS
佛得角CAPE VERDE CV EU
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 KY
中非共和国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F HF
乍得CHAD TD PZ
智利CHILE CL MS
中国CHINA CN
圣诞岛CHRISTMAS ISLANDS CX
可可(基林)群岛COCOS(KEELING)ISLANDS CC
哥伦比亚COLOMBIA CO
科摩罗COMOROS KM EV
刚果CONGO CG PQ
库克群岛COOK ISLANDS CK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CR MK
古巴CUBA CU SG
塞浦路期CYPRUS CY PB
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CS SJ
丹麦DENMARK DK CM
吉布提 DJIBOUTI DJ
多米尼加DOMINICA DM MD
多米尼加共和国DOMINICAN REPUBLIC DO
毛德地DRONNING MAUD LAND NQ
东帝汶EAST TIMOR TP
厄瓜多尔ECUADOR EC MA
埃及EGYPT EG CY
萨尔瓦多EL SALVADOR SV
赤道几内亚EQUATORIAL GUINEA GQ HN
埃塞俄比亚ETHIOPIA ET PY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会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E.M.C.F.)#
法罗群岛FAEROE ISLANDS FO
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MALVINAS ISLAMDS FK
(FALKLAND)
斐济FIJI FJ UB
芬兰FINLAND FI CV
法国FRANCE FR CF
法属圭亚那FRENCH GUIANA GF
法属玻里尼西亚FRENCH POLYNESIA PF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加蓬GABON GA HP
冈比亚GAMBIA GM AL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
LIC DD SD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GERMANY,FEDERAL REPUBLIC DE CD
OF
加纳GHANA GH PK
直布罗陀GIBRALTAR GI
希腊GREECE GR EH
格陵兰GREENLAND GL
格林纳达GRENADA GD
瓜德罗普岛GUADELOUPE GP
关岛GUAM GU
危地马拉GUATEMALA GT
几内亚GUINEA GN PG
几内亚比绍GUIESA BISSAU GW HO
圭亚那GUYANA GY MX
海地HAITI HT
赫德和麦克唐纳群岛HEARD ANDMCDONALDIS- HM
LANDS
洪都拉斯HONDURAS HN MH
香港HONG KONG HK CK

匈牙利HUNGARY HU SS
冰岛ICELAND IS EB
印度INDIA IN AQ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ID CQ
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伊朗IRAN IR AW
伊拉克IRAQ IQ AZ
爱尔兰IRELAND IE EA
以色列ISRAEL IL
意大利ITALY IT CL
象牙海岸IVORY COAST CI
牙买加JAMAICA JM MG
日本JAPAN JP CN
约翰斯顿岛JOHNSTON ISLAND JT
约旦JORDAN JO AJ
柬埔寨KAMPUCHEA,DEMOCRATIC KH AD
肯尼亚KENYA KE HK
基里巴斯KIRIBATI KI
朝鲜KOREA,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KP SK
OF
南朝鲜KOREA,REPUBLIC OF KR
科威特KUWAIT KW AG
老挝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LAAU
黎巴嫩LEBANON LB AR
莱索托LESOTHO LS
利比里亚LIBERIA LR HA
利比亚LIBYAN ARAB JAMAHIRIYA LY PP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 LI
卢森堡LUXEMBOURG LU ER
澳门MACAO MO CJ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MG HG
马拉维MALAWI MW
马来西亚MALAYSIA MY CA
马尔代夫MALDIVES MV AO
马里MALI ML PL
马耳他MALTA MT EM
马提尼克MARTINIQUE MQ
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 MR HB
毛里求斯MAURITIUS MU HT
墨西哥MEXICO MX MJ
中途群岛MIDWAY ISLANDS MI
摩纳哥MONCO MC
蒙古MONGOLIA MN SE
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 MS
摩洛哥MOROCCO MA PM
莫桑比克MOZAMBIQUE MZ HM
纳米比亚NAMIBIA NA
瑙鲁NAURU NR
尼泊尔NEPAL NP AN
荷兰NETHERLANDS NL CH
荷属安的列斯NETHERLANDS ANTILLES AN
中间地带(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之间) NT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NEUTRAL ZONE(between Saudi Arabia and Iraq)
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 NC
新西兰NEW ZEALAND NZ UC
尼加拉瓜NICARAGUA NI
尼日尔NIGER NE HD
尼日利亚NIGERIA NG PN
纽埃岛NIUE NU
诺福克岛NORFOLK ISLAND NF
挪威NORWAY NO EN
阿曼OMAN OM AH
太平洋群岛(托管地)PACIFIC ISLANDS PC
(trust territory)
巴基斯坦PAKISTAN PK CP
巴拿马PANAMA PA MP
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 PG UK
巴拉圭PARAGUAY PY MQ
秘鲁PERU PE MM
菲律宾PHILIPPINES PH PF
皮特凯恩岛PITCAIRN ISLAND PN
波兰POLAND PL SB
葡萄牙PORTUGAL PT CU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PR
卡塔尔QATAR QA AK
留尼汪REUNION RE
罗马尼亚ROMANIA RO SR
卢旺达RWANDA RW UL
圣赫勒拿岛ST.HELENA SH
圣基茨一尼维斯一安圭拉 KN
ST·KITTS-NEVIS-ANGUILLA
圣卢西亚SAINT LUCIA LC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ST·PIERRE AND MIQUELON PM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VC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萨摩亚SAMOA WS
圣马利诺SAN MARINO SM ET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 ST EX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SA AX
塞内加尔SENEGAL SN HS
塞舌尔SEYCHELLES SC UM
塞拉里昂SIERRA LEONE SL HQ
新加坡SINGAPORE SG CG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 SB
索马里SOMALIA SO PS
南非SOUTH AFRICA ZA
西班牙SPAIN ES EC
斯里兰卡SRI LANKA LK CC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苏丹SUDAN SD CI
苏里南SURINAME SR MY
斯瓦巴德和简梅恩群岛 SJ
SVALBARD AND JAN MAYEN ISLANDS
斯威斯兰SWAZILAND SZ
瑞典SWEDEN SE CS
瑞士SWITZERLAND CH CT
叙利亚SYRIAN ARAB REPUBLIC SY AC
坦桑尼亚TANZANIA,UNITED REPUBLIC OF TZ PD
泰国THAILAND TH AE
多哥TOGO TG PX
托克劳TOKELAU TK
汤加TONGA TO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 TT MT
突尼斯TUNISIA TN PT
土耳其TURKEY TR AT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TC
图瓦卢TUVALU TV
乌干达UGANDA UG PW
乌克兰UKRAINIAN SSR UA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 AE
英国UNITED KINGDOM GB CE
美国UNITED STATES US MR
美属太平洋群岛 PU
------------------------------------------------
附件:供货国家和地区代号表
国家和地区 代码 备注
------------------------------------------------
UNITED STATES MISCELLANEOUS PACIFIC
ISLANDS
美属维尔京群岛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 VI
上沃尔特UPPER VOLTA HV HE
乌拉圭URUGUAY UY MW
苏联USSR SU SC
瓦努阿图VANUATU VU
梵蒂冈VATICAN CITY STATE VA
委内瑞拉VENEZUELA VE MZ
越南VIET NAM VN SV
威克岛WAKE ISLAND WK
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WALLIS AND FUTUNA WF
ISLANDS
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 EH
也门YEMEN YE AY
民主也门YEMEN,DEMOCRATIC YD
南斯拉夫YUGOSLAVIA YU ES
扎伊尔ZAIRE ZR PR
赞比亚ZAMBIA ZM HR
津巴布韦ZIMBABWE ZW UN
台湾 CNT CX
------------------------------------------------
★注:备注栏中的代号为(80)贸运字第307/585号文中规定的供货国
家和地区代号。1990年1月1日起作废。



1989年8月2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国家科委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1994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第五条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第二章 鉴定范围
第六条 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验收和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规定。
第七条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二)软科学研究成果;
(三)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
(四)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
(五)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
(六)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第八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第三章 鉴定组织
第九条 鉴定由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组织鉴定单位)负责组织。必要时可以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鉴定,或者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
第十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一)检测鉴定:指由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二)会议鉴定:指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三)函审鉴定:指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第十一条 采用检测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测试。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必要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第十二条 采用会议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七至十五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或者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多数通过。
第十三条 采用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组专家四分之三以上多数的意见形成。
第十四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的鉴定。公安、安全、国防等特殊部门确因保密需要的,可以另行规定。
非特殊情况,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检测专家小级或者函审组成员。
第十五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第十六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要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实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向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第四章 鉴定程序
第十七条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其主管机关申请鉴定。
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其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鉴定。
第十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四)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十九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签复。对符合鉴定条件的,应当批准并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申请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第二十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
第二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
第二十二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第二十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十四条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第二十五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
第二十六条 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二十七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文件、材料,分别由组织鉴定单位和申请鉴定单位按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归档。

第五章 鉴定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二十九条 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过种中,应当据实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材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的参考文献等。
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有价券)和礼物。
第三十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结论应当科学、客观、准确。
第三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员参加。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查处。
第三十二条 国家科委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严重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
第三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其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 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故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
第三十八条 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同意,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向他人提供和转让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的,应当依据有关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给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科委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7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同时废止。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罚没收入暂行管理办法》

交通部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罚没收入暂行管理办法》
交通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罚没收入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的通知》及交通部、财政部、公安部《关于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统一使用违反治安管理罚款和没收财物收据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港航公安机关在执行公务中处以的罚款和依法查处案件所没收的财物。
第三条 本办法由交通港航公安机关负责实施。
第四条 国家审计署驻交通部审计局和交通部财会司负责审计和监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二章 收据的印制与管理
第五条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使用的罚款收据和没收财物收据是:
(一)治安管理当场处罚书;
(二)违反治安管理罚款收据;
(三)违反治安管理没收财物收据;
(四)违反治安管理没收财物收据清单(必须与《违反治安管理没收财物收据》同时使用,否则无效)。
第六条 第五条所列收据,由交通部按照公安部、财政部规定的式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统一下发。
第七条 收据一律套印“交通部财务司罚没财物收据监制章”,使用时加盖交通港航公安机关单位公章。
第八条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每年十二月作出罚没收入管理预、决算后,到交通部公安局领取收据。
第九条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要建立严格的收据管理和使用制度,收据金额和罚没财物额必须相符。收据存根一律归入公安局(处)治安业务档案,列入长期保存,以利检查监督。

第三章 财务管理
第十条 交通部公安局和各交通港航公安机关都要设立“罚没收入管理领导小组”,财务部门负责收据和财务管理;治安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管理。
第十一条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的罚没收入,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上缴交通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坐支、截留、挪用。
罚没收入每半年上缴一次,分别于一月三十一日、七月三十一日结清。
第十二条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的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各交通港航公安机关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后十五日内向交通部公安局报送当年的罚没收入决算;交通部公安局应于每年一月三十一日前向交通部财会司和驻部审计局报送上年的决算。
第十三条 交通部公安局编报的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罚没收入管理年预、决算,经交通部财务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核批准后,拨给交通港航公安机关办案补助费。
第十四条 办案补助费是国家给予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的特殊补贴,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
第十五条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必须建立健全罚没收入管理制度,严格各项收缴、上缴、审批、支出、决算制度。

第四章 开支范围
第十六条 交通港航公安机关的办案补助费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实行预算科目管理,各种费用必须在科目内支出。
第十七条 预算科目
一、装备经费
(一)技术器材装备费;
(二)武器警械装备费;
(三)通讯器材装备费;
(四)交通工具装备费;
(五)训练器材装备费。
二、办案费
(一)侦察破案费;
(二)特情耳目费;
(三)派遣费;
(四)据点费;
三、奖励费
(一)优秀干警奖励费;
(二)治安积极分子奖励费;
(三)破案有功人员奖励费;
四、宣传教育费
(一)业务资料费;
(二)宣传刊物费。
五、培训费
六、科研费
七、治安综合治理费

第五章 奖 惩
第十八条 对执行本办法成绩显著的,由交通部给予奖励。奖励费按本办法第十七条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凡违反本办法构成违纪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本部、本单位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即行废止,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公安局、交通部财务司负责解释。



1995年3月21日